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其它

工业物联网铺平了AR增强现实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17-09-29 作者:佚名  来源:物联网智库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经过两年的“沉寂”,谷歌在7月19日重启了新版谷歌眼镜。这款被媒体誉为“再度回归”的谷歌眼镜是彻底的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简写EE),定位于B2B服务,尤其以工业应用为主,仅面向谷歌的专属合作伙伴提供。相比之前的B2C版本,企业版本的智能眼镜在重要的续航能力、分辨率、电池寿命、联网能力、软硬件上都做了不少优化。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经过两年的“沉寂”,谷歌在7月19日重启了新版谷歌眼镜。这款被媒体誉为“再度回归”的谷歌眼镜是彻底的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简写EE),定位于B2B服务,尤其以工业应用为主,仅面向谷歌的专属合作伙伴提供。相比之前的B2C版本,企业版本的智能眼镜在重要的续航能力、分辨率、电池寿命、联网能力、软硬件上都做了不少优化。
 
    如果持续跟踪谷歌眼镜的进展,就会发现,这次“宣称”的复出,算不上是“回归”。因为它从未离开,只是由台前默默转入幕后。2015年1月,谷歌就开始将智能眼镜的企业版提供给合作伙伴。也许是因为B2C应用失败的阴霾未愈,谷歌曾经要求合作企业保守行事,不能泄露EE版本的存在。
 
    谷歌不懂工业,假若没有靠谱的“工业智囊团”为其助攻、参谋,EE版或者EEEE版的智能眼镜都没有理由掀起任何波澜。好在这次谷歌找到了强大的盟友,联手推动智能眼镜应用的阵容包括GE、波音、DHL、大众汽车等50多家知名工业企业,一举将这款AR智能眼镜带到了工业物联网真枪实战的一线。
 
    可以说AR智能眼镜终于摸对了门路,赶上了增强现实AR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应用的拐点。
 
    这个结论可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结果,当下这个时刻就是AR眼镜在工业应用的拐点?我们逐层分析。
 
    首先,从工业的演进路径来看。
 
    工业物联网一直强调的价值主张是“数字化双胞胎”,通过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的相互融合,提升用户体验、改进生产效率并创造全新价值。
 
    这个逻辑的短板是位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双胞胎一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给人直观的体验。不可否认,人是感官应激动物,没有体验就很难感知,没有感知就更难创造价值,所以数据的可视化在工业物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AR增强现实是虚拟世界可视化的一种高超手段。
 
    另一方面,作为工业物联网的重要生产资料,人类也需要持续进化升级,轻松调配工业现场的“千军万马”。完成这个过程,既得采集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特征数据,还得无缝连接人员和设备,打破原有的层层物理隔阂。AR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大展身手。
 
    由于AR智能眼镜兼备上面两大深厚内功,因此,AR在工业领域必然大有用武之地。
 
    那么谷歌各个身怀绝技的队友们,在工业领域是如何让AR大放异彩的?
 
工业物联网铺平了AR增强现实的逆袭之路!
 
    GE公司作为带头大哥,利用智能眼镜帮助机械师完成配件组装,其连贯性和精准率秒杀各种实体说明书。通过智能眼镜与AR软件工作平台Skylight(由GE、波音等联合投资)的协同,装配误差大量降低。根据测试报告,机械效率平均提高了8-12%。被选中参与试用的15名机械师们对智能眼镜非常满意,9人表示他们愿意使用,85%的机械师认为智能眼镜简单易用,同时可以降低装配误差。
 
工业物联网铺平了AR增强现实的逆袭之路!
 
    波音公司本是AR技术之父,工程师们需要在飞机上安装大量的航空线束,这些线缆就像人体上的神经中枢和能量传递系统,线束的安装位置必须准确快速。为了完成安装,生产人员必须一边看说明书一边手动绕线完成装配,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安装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通过AR眼镜的帮助,安装工人节省了至少25%的装配时间。
 
    德国大众汽车也开始尝试引入智能眼镜来优化他们的管理流程。借助智能眼镜,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快速读取条形码,无需查阅表格或记住零件编号。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的现场管理,智能眼镜可以引导现场人员的装配工作,降低差错,提高效率。目前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已有30名员工使用这一可穿戴设备,并有计划将AR技术迅速推广。
 
    DHL敦豪速递使用智能眼镜为位于荷兰的仓储提速。DHL的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智能眼镜的图像提示进行工作,从而达到提升分拣速度和降低出错率的目标,供应链效率提升了15%,DHL还将在全球2000个仓库内推广该项应用。
 
    除此之外,空客、可口可乐、宝马、戴姆勒、AGCO公司…都是AR眼镜的积极响应者。这些企业动作一致、趋势明晰,无疑传递出了清晰的市场信号:看好AR,部署AR。
 
    回顾历史,在AR之前,工业领域早于消费领域应用“黑科技”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科技都是沿着在军事或航天领域诞生、工业领域落地、B2B领域成熟和B2C领域大热的“成长”路线演进。
 
    彼时,现在商业上普遍应用的网络“以太网”还不成熟,工业上就已经使用多种现场总线作为“网络”进行通讯,那时现在随处可见的触摸屏价格高昂、且不灵敏,工业上就已经把它作为人机界面嵌入了各种各样的控制台…回到AR眼镜的生涯规划,既然先从消费娱乐打头阵的战略已屡屡受阻,那我们不妨预测下,AR从工业入手创造价值,再继续广泛谋求发展,似乎有更大胜算,毕竟这是一条已被其他技术验证的可行之路。也许5-10年之后,进化得更加成熟的AR眼镜有机会进入到更为广泛的大众视野,那是才有望撬开B2C领域的市场。
 
    凡事有利有弊,一入工业深似海,我们必须看到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间泾渭分明。工业领域的以太网交换机和消费领域的家庭路由器、工业领域的人机界面和消费领域的平板电脑…无论从外观还是内涵,都不是同一个“物种”。可以预期,深入工业领域的AR眼镜也必然要找到当下“时髦”的智能眼镜有所不同的存在形态。
 
    即便如此,深耕工业和B2B领域,市场规模已不容小觑,专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和利时公司2008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专注于工业交换机的东土科技2012年成功上市,专注于步进电机的鸣志电器2017年上市,专注于工业AR应用的企业,达到上市体量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从AR生态的成熟度来看。
 
    单点突破单兵作战的新技术在当今并没有多大价值,只有能够调动科技生态中的协作网络,借助科技生态整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良性循环,持续迭代、自我完善,才是评判一个“黑科技”能否在未来滚滚大潮中站住脚的基础。
 
    尤其在物联网领域,生态思维是基本素养,芯片、模块、硬件、软件、平台、应用,各个环节循环作用,推进诞生时“歪瓜裂枣”无比粗糙的崭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最终进化成秀外慧中的样子。
 
    那么谁最适合担任科技生态整合者的角色呢?很多时候,“巨头企业”是唯一解。巨头领跑是必不可少的拐点信号。我们不妨跨界来看,前面的两篇文章,我分析了新零售和新物流,在这两个领域,领跑者是亚马逊、阿里巴巴、DHL这样的行业巨鳄。AR领域料将相同。
 
    当然巨头领跑,需要足够的动力。在新零售领域,由于电商增速明显走低,同时成本之高相比实体店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电商巨头主动求变,转战线下的新零售“无人超市”是顺势而为。在新物流领域,仓储是制约“新零售”能否做好的后勤保障,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因此物流巨头割据地盘,大建“无人仓”也是时务俊杰。
 
    在工业AR领域,巨头们的领跑动力正在逐步显现。从GE、波音、DHL等公司的应用案例可以看出,即便如今的智能眼镜,售价高的令人发指,但依然起到了降本提效的重要作用。
 
    简单算笔小账,第一,工业领域的人员培训成本很高,一旦操作出现差错或者维修不给力不及时,产生的故障或者人员伤害可能就会造成百万千万的经济损失。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