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来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位置很可能被美国取代,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在于人才、创新、法制、能源政策等方面表现皆不及美国,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人口的锐减,劳动力成本也极速上升,这些都将影响我国的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影响中国国民经济的一大因素,其占我国GDP的比重一直处在40%以上,虽然这一比重在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最新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制作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仍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我国6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8.6,较上月下降0.6,产出指数创近4个月最低。之前,中国的制造业已陷入收缩区间,根据去年8月中国官方公开的信息显示,当时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较上月下滑了0.3个百分点,处于荣枯线以下,创三年来的最低值。
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的采购量在减少,即投入到生产中的原资料减少了,产出必然也会相应地减少。而报告中可以看到,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排行却从2010年的第四上升到2013年的第三,到现在的第二名。
这得益于奥巴马于2013年提出的美国制造回归,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1.其良好扎实的基础,比较巨大的总量;2.制造业所处的以可持续、智能、安全转型的发展阶段;3.在以物联网、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为特征的“工业4.0”方面,美国在技术储备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而美国的“重振制造业”所产生的影响还关乎美国整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即促进其在人力开发、科技拓展、金融政策等全方位的改革。从而与中国在劳工标准、国际收支、汇率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形成直接竞争。
中国能蝉联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名,这不仅要归功于传统的低成本优势,还因为中国正成功发展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开支的增长,每年大量理工科人才的贡献,以及对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视和强劲增长的风险投资,都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而威胁是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挑战。
关于人口老龄化,即到2033年,中国人口的抚养比达到5:9,这直接导致用工短缺和劳动力成本的加速上涨。而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90后总人口比80后总人口衰减了44.3%,00后出生的人口又比90后人口衰减了34.6%,这都标志着年轻劳动力处在快速衰减的过程中。
报告指出美国和中国正在争夺第一名,由于中国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方面表现皆不如美国,预计美国很可能在2020年反超,中国会下滑至第二名,而德国则排第三。我认为,未来中美制造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创新。
华为是中国进军国际化并代表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可谓一骑绝尘。其仅研发人员一项,就超8万人,研发经费投入达销售收入的10%以上。其2015年的研发经费为92亿美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将研发经费逐步提高到100亿到200亿美元。
然而,华为却自感自身已进入行业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面对智能化的未来,华为表示谨慎,甚至战战兢兢。未来社会肯定是要向智能城市、智能社会发展的,但是当下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的广度、深度都是难以想象的。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从来不畏惧竞争,而且能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成长的更强大。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偏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
若是任其发展,不紧迫改进,随着竞争力的下降,必然被美国所超越。因此,只有居安思危,真抓实干,大力创新,同时,真正让“工程师文化”的匠人精神深入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国的制造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