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供应链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的特点与要点

发布时间:2016-10-30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制造业 供应链 协同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其最大短板就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供应链协同”。要真正做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将制造业引入供应链协同的时代。

    由此看来,企业在考虑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时,必须要同步考虑供应链协同的问题。

    1.在制造过程自动化设计时,要同步设计供应链的过程。在前面提到的V集团案例中,发现这样的生产线同时生产了两条,一条在波兰工厂使用,他们在设计制造这条生产线时,已经考虑了供应链协同的事项,对物流上线方式与供应商的包装都做了相应改进,较好地解决了协同问题,让自动化装配线发挥了应有作用。虽然我们的工程师也学习了其做法,进行了改进,因为不是同步考虑,还是留下了一些待完善的地方。

    2.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是实现供应链标准化的良好契机。为什么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不能自动化上料?为什么我们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对原材料不能适用?因为我们的供应商包装标准化不够。包装标准化问题是一个制约供应链协同发展的瓶颈,一直不能得到普遍与有效的解决。现在一些汽车厂就要求供应商采用与其装配线相匹配的料箱或者料架,这样零部件进工厂后就可以直接上线,实现了供应链协同与效率的平衡。然而,许多制造企业却难以想到与解决这个问题。

    3.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要求我们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上系统地看待这个过程。通过供应链协同与制造过程自动化的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许多企业都是由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来规划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而这些工程师往往对供应链、物流知识不甚了解,甚至根本不懂。据V集团的某位工程师介绍,他只负责该装配线的制造与安装,送料上线的事情不是其考虑的范围,而且在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也是第一次听到生产线的设计制造要与供应链的节奏相结合。事实证明,没有供应链协同,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再高,也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供应链与制造方面的知识学习。

    4.制造过程自动化不仅是一两个工程师与设备制造供应商的事情,应该成为一个项目团队的工作。由于我们要从供应链角度系统地看待这个项目,就会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要包括工艺、质量、供应链、人事、采购和财务等部门,还应该包括相关的顾客与供应商。只有团队的合作,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才能做到系统地考虑问题。其中,供应链人员的责任就是如何推进与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让供应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多方合力共同推动

    《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途径与目标,也是我们推进供应链协同的机遇。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许多专家学者都为此撰写了文章,提出了各种解决的论点与建议。但目前真正能够落地实现的案例并不很多。特别在中国,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这个机会,将供应链协同与制造业转型发展相结合,供应链与制造业携手发展,甚至2025的目标实现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要看到供应链协同的作用,充分重视它对制造业的影响,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大力宣传供应链的协同作用。在发达国家,供应链的作用非常明确,几乎所有制造型企业里都设有专职的供应链部门,许多企业还设有专职的供应链改善岗位。在新产品、新设备、新工厂项目中,都有供应链部门的一席之地,拥有对供应链内容的充分发言权。反观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专职的供应链部门,即使有也仅作为仓储与运输的管理部门。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的认识,也仅仅在于仓库的有效利用、运输路线的合理性,比较好的企业则开始认识到搞好供应链可以降低库存,降低物流成本。而当笔者与他们谈起供应链协同的问题时,对方往往一脸茫然。因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包括行业媒体,应该利用其有利条件多做这方面的宣传与培训,特别注意在强调制造业转型升级时,同步考虑供应链协同的事项。

    其次,当企业明白了供应链协同的重要作用后,立刻就看到了一个严重问题——谁来策划与规划供应链协同。在我国,极难找到这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一向将企业供应链边缘化,在物流专业里,企业供应链是属于生产营运中的一项内容;在营运专业中,它又被列在生产制造中的辅助性工作。以至于笔者在招聘物流策划改进岗位人员时,网上给的都是仓库管理人员,很难找到真正对应的专业人才。因此,国家亟需大力培训这方面的人才,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列为一个专业。至少在物流专业里设立相关的重点课程。同时,开展对工艺与设备工程师的供应链知识普及培训。让这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掌握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加以应用。这样可以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再次,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大力推广一些典型案例。尽管国内的企业案例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如华为、海尔以及不少的汽车公司等非常重视供应链的知名企业,他们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有着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介绍发达国家的企业案例,让制造业的企业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