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家居企业在探索中受到不断的锤炼——更多的个性化及创新的产品、更短的交货周期、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以及零缺陷的产品质量。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德国的“工业化4.0”、美国的“工业物流园”一样,在推进制造企业的深刻变革。在这一浪潮中,有实力的制造型企业无不在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以适应这个全球化变迁。
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提及与应用则备受关注。智能制造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业领域的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和智能机器融合起来,贯穿应用与整个制造企业的子系统(经营决策、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制造装配、质量保证和市场销售等),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高度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领域的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领域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简单的说,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业形态。
据统计,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15年已创造了万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到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20%。
不过,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期。据悉,大部分中国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10%。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家居行业也不例外,从管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内容为出发点,实现各部分智能化管理及运行。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设备,快速响应,快速实现数据传输和分享。
1、新智能制造时代下家居产业的特点
1.全屋定制成为焦点。
“定制”一词起源于萨维尔街,意思是为个别客户量身剪裁[2]。而定制最早属于高级服装和珠宝奢侈品这类范畴。近几年来,“定制”概念也在家居行业悄然兴起,衣柜、橱柜等一度成为了人们最青睐定制的家具。随着消费升级,定制家居市场也不断发展,从而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定制家具市场,许多大众消费者也都开始选择“私人定制自己的家”。全屋定制包括橱柜定制、衣柜定制、家具定制、办公定制、卫浴定制、软装定制和硬装定制等,通过打通上下游,整合厂家、设计、家装、软装、房地产等全产业链领域,联动对接消费者、生产商、采购商、销售商、设计师等群体。
2.家居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之路。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的提高、物流运输价格的提高,造成了家居行业的成本则居高不下,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处在艰难的时期。较有实力的企业正努力寻求转型升级之路,转移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产品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快产品周期、打造品牌影响力……因此数字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的数控化、制造过程中的智能控制、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企业品牌升级、管理升级等内容则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与采纳。企业提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能力迫在眉睫。
以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等通过互联网协同改进生产体系,降低生产出错、漏件等问题,提高设备使用性能和生产效率,同时是生产进度更加可视化、沟通便利化,最终达到去库存、缩交期、保品质、降成本、提效率的总目标。
①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工厂的全面的智能化改造是未来必要的趋势。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制造可以实现个性化和工业化的完美融合。智能化升级将带来先进的柔性生产线,较高的板材利用率;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摆脱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方式。
②部分重要工艺优化改造模式。针对国内大部分家居企业而言,企业无法一次性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智能化升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升级的重要性,因此,从部分重要工段的工艺设计与设备改进更新及相应的信息化改造,成为提升企业柔性化制造的重要手段。
3.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杠杆。
无论是关键技术创新,还是产品研发的创新,还是新的经营模式的创新等等,都是企业争相改进与突破的盈利口。智能制造时代,企业以自身的实际,来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家居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产业中的重要民生产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必然是不会消亡的产业,但是建立创新发展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也是家居产业发展的趋势。
家居行业服务定制软件的崛起如圆方、三维家、酷家乐、2020、宏光软件等等,VR和AR的普及如打扮家,智能物联、智能仓储、数字化研发、工业机器人等等,这些技术创新都成为家居行业的创新服务技术。
2、家居智能制造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欠缺。我国尚没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智能制造框架逐层逻辑递进关系尚不清晰。目前,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已发布工业4.0的参考架构并定义工业4.0组件,为企业发展未来智能产品和业务模式奠定基础。同时,以ATT、思科、通用、IBM、英特尔等公司为首的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正从物理系统、传感器与执行器、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分析服务、应用与集成、商业系统等七个方面构建工业互联网参考框架。其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尚不统一。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具体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对应标准规范尚未统一,造成不同厂商产品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2.1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亟待破解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设备、产品、人等互联互通的多种异构网络的集中组网,是网络的网络。
工业互联网中的异构网络既包括RFID、蓝牙、Zigbee、WiFi、蜂窝网等适用于不同通信距离、具有不同通信协议的无线通信网络,也包括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和专用协议局域网等有线网络。不同异构网络间在网络架构、参考框架、数据结构、应答机制、寻址方式等通信协议内容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果异构网络间的融合问题解决不了,工业大数据的交互、存储和挖掘等都将受到限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明确异构网络间网关的转接机制,建立一个能够融合不同异构网络的、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
2.3传统行业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相适应
工业化时代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传统生产关系与新兴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会对既有规则带来冲击。国家对“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趋势应对不足,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现行制造业政策仍是旧有工业化思路的承袭,可能会在监管尺度、行政审批等方面对“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产生阻碍。
其次是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与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互联网+制造业”并不只是工信部的事情,而是政府所有部门高度协同、统筹规划的一篇大文章。目前,政府信息化推进部门在整个政府系统仍处于技术与工具层面的从属地位,缺乏跨部门、跨行业、统领全局的能力,这会导致相关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形成,难以适应“互联网+制造业”所带来的产业大变局趋势。
再次是不断增长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和监管方式不适应。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高度协同对企业征信数据库、行业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建立、开放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能够应对家居行业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业务协同保障机制和监管方式,严重制约了产业链上下游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